顺丰同城欲夺港股“即时配送股”增收不增利、投诉量高企掣肘其赛道突围

2022-02-21 10:01:39 1235650

头顶行业“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光环的顺丰同城,日前通过了港交所聆讯,在成为港股市场“即时配送股”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如果顺丰同城成功上市,其将成为顺丰集团旗下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招股书显示,顺丰同城近年来保持着快速发展的态势,营收由2018年的9.9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8.43亿元。不过,在营收增长的背后却是公司连续三年合计亏损15.56亿元的现实。

营收倚重顺丰控股难改持续亏损现实

港交所近日公布,顺丰同城在14日通过了港交所聆讯,美银证券和中金公司为其本次IPO的主承销商。

顺丰同城的前身,是顺丰控股集团于2016年成立的服务同城实时配送的业务部门,于2019年又变更为独立实体继承了上述相关业务。

截至目前,顺丰同城已经构建出全场景服务, 覆盖餐饮、外卖等成熟场景,同时涵盖同城零售、近场电商及近场服务等增量场景。

顺丰同城欲夺港股“即时配送股”增收不增利、投诉量高企掣肘其赛道突围

在不断完善全场景服务中,顺丰同城的营收呈现高速增长。招股书显示,公司营收由2018年的9.93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48.43亿元,订单总数由2018年的7980万笔增长至2020年的7.6亿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8.7%。

显然,顺丰同城高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顺丰控股的大力支持。通过股权结构可见,顺丰控股通过全资子公司顺丰泰森间接控股顺丰同城,持股比例高达 66.76%。在2021年3月份,顺丰控股更是直接向顺丰同城注入4.09亿战略资金。

顺丰同城欲夺港股“即时配送股”增收不增利、投诉量高企掣肘其赛道突围

在运营方面,顺丰同城除拥有允许客户直接下单的自有顺丰同城急送应用程序及微信小程序外, 还将“同城急送”产品嵌入顺丰控股拥有的若干在线访问通道,让客户可透过顺丰控股渠道下单获取“同城急送”服务。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顺丰同城的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分别为67.7%、67.1%和61.2%,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顺丰控股为其客户。2018年-2020年,顺丰控股分别贡献了顺丰同城全年总收入的22.7%、19.4%、33.6%,占比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顺丰同城欲夺港股“即时配送股”增收不增利、投诉量高企掣肘其赛道突围

由此看来,虽然顺丰同城对外宣称“独立第三方配送”,但从经营成果来看,对顺丰控股的依赖度之高,让其显得并不那么“独立”。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顺丰控股的大力支持及呵护下,顺丰同城依旧无法改变公司净利润亏损的现实。招股书披露,2018年-2020年,顺丰同城的净利润分别亏损3.28亿元、4.70亿元、7.58亿元,三年合计亏损15.56亿元。

顺丰同城迟迟无法突破盈利难题,究其原因,可能就在于高企的营业成本。其中,人力外包成本是顺丰同城的开支大头,2018-2020年,顺丰同城在骑手外包开支上分别支出10.45亿元、21.11亿元和48.60亿元,占营业成本比重分别为85.4%、86.4%和96.6%,占比不断提升中。


顺丰同城欲夺港股“即时配送股”增收不增利、投诉量高企掣肘其赛道突围

广州数字金融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曾指出,劳务成本高企成为即时配送盈利难的症结所在,竞争对手相互压制加上价格战,令参与即时配送业务的平台无法形成规模优势。这一点,从顺丰同城逐年降低的单票收入也有所反映。2018-2020年,顺丰同城的单票收入分别为12.45元/单、9.98元/单和6.37元/单,无法覆盖同期的单票人工成本,更无法覆盖单票总成本。

一边是快速增长的营收,一边是难以合理化解的成本高企难题,过分依靠大客户的顺丰同城能否在未来摆脱“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值得投资者关注。

多领域面临强手如林 顺丰同城比较优势不显

“的独立第三方配送”,成为顺丰同城闯关港股IPO的重要标签之一。然而,事实上顺丰同城的市占率仅达到11%,在“第三方”领域称不上具有优势,冠以“”也似乎名不副实。

即时配送,从字面来讲“即时”是重要的,第三方与否并不是关键的核心点。

据国内权威物流杂志《中国物流与采购》发布的“2020即时配送综合排名TOP10”榜单显示,顺丰同城急送位列第三,但在配送单量上却与前两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2020即时配送综合排名TOP10” 榜单排名的是美团配送,配送单量100亿;第二名是蜂鸟即配,配送单量为60亿。顺丰同城的配单量为10亿,这与第四名的达达快送旗鼓相当。

在覆盖范围上,顺丰同城的覆盖城市为500座县市,美团配送、蜂鸟即配、达达快送均超过2000座县市。

对比可见,顺丰同城在单量上和覆盖范围上略有不足,正是缘于其为“第三方”,而这一短板在未来或将面临更严峻的同业压力。

申万宏源证券的研报预计,至2030年在“即时配送”行业中,餐饮行业的占比为25.2%,生鲜水果的占比为37.5%,商超到家的占比为28.2%,其他类型的占比为9.1%。

顺丰同城欲夺港股“即时配送股”增收不增利、投诉量高企掣肘其赛道突围

可以说,在未来,餐饮行业、生鲜水果、商超到家是即时配送的“三大领域”,顺丰同城也意识到这三大领域的重要性,因此也在不断扩充自己的服务场景。但在这三个领域上,作为“第三方”的顺丰同城其实并不占据优势。

例如:美团配送作为美团旗下的即时物流平台,通过美团旗下相关渠道的赋能能够及时快速对接订单,目前到家日订单量突破 2500 万单;蜂鸟即配依托阿里系平台,在“饿了么+口碑+支付宝”全面打通后,被视为阿里本地生活的强力竞争力。

另外,在非餐食配送领域,顺丰同城也并非没有竞争对手。例如:达达背靠京东发力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因此拥有稳定的商流。

顺丰同城构建的全场景业务布局,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强劲的竞争对手,而且在流量方面,顺丰同城均不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

在今年6月份,顺丰同城迎来一个改变现状的契机,成功接入微信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两种服务模式——“微信物流服务API接口模式”和“微信物流服务组件模式”。但微信生态本身更侧重社交属性,在“餐饮行业、生鲜水果、商超到家”三大领域同样不具有流量优势,能否通过微信直接引入流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顺丰同城作为 “第三方”,虽然布局覆盖生活全场景,但其在三大细分领域都存在流量劣势,多元化布局能否在各大领域持续深入地推进,成为摆在顺丰同城面前又一个现实的难题。